有时候苏宁觉得自己其实没有必要做那么多改变,历史就是历史,改来改去,若是真的可以改变,往好的地方带,倒也是不错的选择,可是万一一个不好,引发了一些不好的事情,不单单是自己生命受到威胁,中国历史估计也会受到威胁,所以苏宁一直以来只是在小范围内改变大唐,改善一下大唐人民的生活水平,而关乎到真正的问题,苏宁一直以来都只是打打擦边球,从未真正触碰过。
就好像府兵制和均田制,难道真的可以把它们变成现在通行而且实验以后已经成功的义务兵役制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或许义务兵役制度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其先进性和成功意义,但是放到大唐的背景里,尤其是这一段初唐时期的背景,可能,就不是那么合适了。
当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任何现代事物不经过实践,苏宁都不敢贸贸然的把它带到大唐来,特别是关乎到国运的,更要小心谨慎,在李靖的讲解下,苏宁也逐渐地对府兵制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苏宁觉得,在目前的环境下,义务兵役制不一定可以比府兵制更好。
就好比宋代,严厉压制武将和军队,将军权极度分化,以至于将帅出征都要按照朝廷的阵图来打仗,而不能随意发挥,把将帅压制到了这个地步,活该宋军打不过人家,但是大唐却有所不同,正如同李靖所说,目前大唐的情况也是将不知兵,兵不识将。和宋代一样,同样都没有将领带兵造反的可能,但是唐军和宋军的战斗力,显然是没有办法相提并论的。
同样的将不知兵兵不识将,同样的没有完整的军权。为何唐军就能打出赫赫天威,而宋军只能成为守门之犬?将帅的差距?宋代的曹彬潘美虽然声名不显,但实际上并不比李靖李世绩要差多少,但不是一样的大败于其他国家?这里面不单单是武将被压制或是抬高的因素,还有军制的差别和国家政策的差别。
李靖对于府兵制度的阐述相当完整,府兵自北朝开始。到了隋朝进一步完善,唐代初期,也就是太宗李世民时期,是府兵的巅峰时期,高宗后期开始,府兵制渐趋没落。个中原因太多,苏宁了解的不是很完备,但是就李靖所说,苏宁觉得府兵制的优越性很明显,比如,用富民的钱养兵,而不用贫民花钱。征兵征的都是家中有一定财产的兵,颇有些打土豪的意味在里头。
至于军职,也和文官职位差不多,地位高崇的一般都没有军队实权,比如十二卫的大将军,都是虚职,一般不掌握军权,而地位偏低的偏偏掌握了实权,这个安排很有意思,所以一般而言正三品。最高不超过正二品,那就是实权官职的最高地位了,比如左右仆射这种宰相的职位。
在军中,则就变为了骠骑大将军啊,辅国大将军啊之类的。放在汉代那是军中的超级实权职位,不单单地位高,权力也重,实实在在的位高权重,但是到了唐代,李二陛下这种帝王怎么会允许这种事情出现?要名不要权,要权不要名,所以一般而言正三品的武职也就是军中最高的实权职位了,就好比十二卫的将军之类的。
这样也好,就好比那些年轻的时候立下大功的将军,到了老了之后,就可以担任这些荣誉职位,或者等这些老将宿将去世以后,朝廷也会追赠这些高贵的职位和勋位,为这些人极尽哀荣。苏宁估计以后李靖的职位也就是什么骠骑大将军或者是辅国大将军什么的,方便他养老,也给那些功劳太大的将军们一个退路。
李靖的授课在一个半时辰,也就是三个小时之后结束了,第一日的课业李靖并没有说什么高深的东西,只是说了一些很平常的常识,李靖说这就是当初他的老师教导他的,不要想着一日千里,那是不可能的,兵法这个东西,没有十年数十年的沉淀,是根本不可能学成的,你小子也要注意,可别想着立竿见影。
上完了课,李靖就拎着苏宁来到了后院儿,丢给了苏宁一把长刀,然后自己拎起了一把长刀:“兵法与战阵之术乃是将领必备,然武艺亦是必须,堂堂大将,若是武艺不过关,岂不叫人家笑话?就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我的书架 电脑版 手机版:https://sgm.888bft.com/